首页 > 时政 > 图片头条 正文

走咧走咧,游宁夏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第19期 作者:本刊记者 张 筱 发布时间: 2023-11-02 | 打印 | 字号:TT

QQ截图20231025172343.png

沙坡头旅游景区的星空。

  奔腾黄河和浩瀚沙漠交相辉映,昔日百里矿区涅槃重生变影视“梦工厂”,各个民族融合发展碰撞出多元文化……这些神奇景象都能在宁夏看到。被誉为“中国旅游微缩盆景”的宁夏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仅有的6.6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却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宁夏依托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等优势,发展多样化旅游业态,激活宁夏旅游市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国庆节“双节”假期,全区各地旅游人气持续攀升,经初步测算,假期期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489.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87亿元。宁夏文化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金色沙滩“热”起来

  “荒芜贫瘠,毫无生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这是大部分人认知里的沙漠。

  但在中卫市区以西16公里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沙坡头,却颠覆了人们对沙漠的想象。在这里,茫茫沙海与滔滔黄河邂逅,唱响了沙与河的交响曲,绘就了绿水流银大漠生金的隽永画卷,书写了“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千古绝句。

  曾经的沙坡头没有现在绮丽的景象,如同大家想象的一般。黄沙肆虐不断侵袭土地家园,狂乱的沙尘暴卷着沙子流进黄河,造成严重危害。1958年,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胜利通车,但肆虐的黄沙经常造成交通中断。治理黄沙刻不容缓!经过无数次实验研究得出可以通过轧制一乘一米的麦草方格固定流动的沙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麦草方格织成的巨网成功缚住了“沙龙”,结束了长久以来“沙逼人退”的困局,其治沙模式成为世界典范,得到越来越多沙漠化国家及地区的借鉴。

  实现了防风治沙,沙坡头又出奇招,物尽其用将沙漠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我们靠沙吃沙,借助0.02%的腾格里沙漠,发展旅游经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导游张婷婷介绍说。

  沙漠与黄河的交汇形成了奇特的沙坡头景观,无数道金沙如凝固波涛向天际延伸,黄河“几”字弯像绸带向前方奔腾。在沙坡头旅游景区可以乘坐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感受大河壮阔,骑着骆驼沿着蜿蜒起伏的沙丘穿越腾格里沙漠,在沙漠深处一览“大漠黄沙披锦绣,长河日落起烟波”的奇观……独特的地理优势让沙坡头旅游景区被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

  今年6月中旅(宁夏)沙坡头旅游景区有限公司推出新打造的“沙漠传奇”项目,包含了乘坐越野车驰骋于沙峰浪谷的“动感地带”,外观如西域曼陀罗之花、内部可以就餐赏景的“沙漠之花”能带领游客飞往55米高空,360度俯视沙漠全景的“沙漠飞天”等多种项目。来自重庆的任景和朋友站在“沙漠飞天”项目的观光舱上,俯瞰高空下的沙漠,感慨地说:“在网上刷到了沙坡头旅游景区的视频,就想来看看。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苍茫沙漠,感受沙漠的恢宏壮阔,此行值了。”在今年“双节”假期,沙坡头旅游景区举行“遇见沙坡头”“飞天”等演艺活动,向游客传递黄河文化的魅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坡头旅游景区从治沙到用沙,成为中国沙漠旅游的一面耀眼旗帜,先后获得了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质量奖”“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等荣誉,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特色旅游道路。

  工业遗迹“活”起来

  让我们将时间的坐标定位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贺兰山腹地的“百里矿区”——石炭井,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在石炭井的厂区、医院、商店中,四周工厂的烟囱高高耸立,车间里机器轰鸣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工业气息。

  “石炭”者,“煤炭”也。曾经的石炭井是享誉全国的煤炭产区,盛产“太西煤”,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点,为宁夏乃至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能源转型、资源枯竭,2016年石炭井完成了历史使命,曾经的工业小镇逐渐衰落。

  如何让没落小镇重现辉煌?

  记者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深入石炭井找到了答案。盘活工业遗址遗迹,打造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成为这座工业小镇再现生机的新路。“作为全国少有的完整工矿行政区遗址,石炭井仍存有完好的闲置厂房、街道、邮局、银行、市场等基础设施,便于取景拍摄。”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主任翟磊说。

  思路变天地阔,衰败没落的工业小镇摇身一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影视“梦工厂”。今年8月,院线电影《大风吹》在石炭井举行了开机仪式,拍摄周期为2个月,还有多部影片正在勘景布景,计划启动拍摄。借助工业遗迹,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先后吸引了《万里归途》《我的父亲焦裕禄》《山海情》等40余部影视作品取景拍摄,成为现实主义、军旅题材、怀旧年代、未来科幻等影视剧的绝佳取景地。

  几十载沧桑巨变,生活在这里的老一辈建设者见证了石炭井的华丽蝶变,石炭井街道办事处环卫站站长葛义红便是其中一员。“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哪个沟沟坎坎都知道,只要把照片拿出来,我就知道哪里有这个景。”因为熟悉石炭井的大街小巷,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取景点,葛义红被剧组戏称为编外人员。“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剧组来石炭井拍摄,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家乡越来越好。”

  “今年以来,超过10万人到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参观游览,导演、制片人等影视圈内人员的相互推荐也让来取景的剧组源源不断。”翟磊说。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的建设让石炭井迎来沉寂后的崛起,再现了往日生机。

QQ截图20231025172406.png

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演艺现场热闹非凡。

  历史文化“立”起来

  一阵驼铃,聆听边塞商旅贩卖丝绸和西域奇珍的吆喝;一股余香,嗅到了多民族融合地区的风味美食;一声羌笛,遥听远古的呼唤领悟贺兰山岩画的厚重。今年6月,一座沉浸式演艺小镇在贺兰山脚下拔地而起,让人能深入其中直观领会宁夏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和博大精深。

  “如何让当地原有的文旅项目重拾热度、实现突围是我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项目总指挥杨涛说,不仅要让本地游客有文化自信,也要让外地游客产生文化共鸣,所以选择了沉浸式的表现形式,活灵活现地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

  走近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能强烈感受到时空穿越感。一会儿是在遥远的洪荒时代,一会儿又到了民族大融合的唐朝盛世,转眼间又随江湖侠士穿越到了明朝。在这里,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和这里的演员共同演绎了故事,完成了一场时空穿梭之旅。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背靠贺兰山,依托不同形式、多种维度唤醒贺兰山文化。在小镇街区里可以看到16种精彩演艺、36出连台好戏、168个穿越古今人物、268分钟沉浸式夜游,通过舞台剧、实景剧、威亚、武术特技、烟火特效、全息投影、水雾等表现方法,以戏剧、诗歌、行为艺术、坐唱、皮影、杂技等多种演艺形式,给游客一场立体式体验历史的旅程。“贺兰山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背景与人文特色相结合呈现出的大型户外沉浸式演绎形式,让游客置身其中,展现出宁夏特有的风土人情。”杨涛介绍。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沉浸演艺,还能品西北美食、逛非遗街区、游艺术小店、泡本土金汤温泉等,实现一站式感受神奇宁夏。走进小镇非遗街区,邵哥面塑坊摊位前挤满了人。“刚来到这里时生意不是很景气,但随着沉浸式演艺小镇开园后人流量逐渐增大,生意也越来越好。”西夏区捏面人(面塑)非遗传承人张兼邵说。

  自开园以来,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已接待游客40余万人,沉浸式演艺的文旅模式大获成功。这种方式让宁夏传统文化立体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让文旅深度融合取得了新成效,成为激发文旅新活力的重要引擎。

  “走咧走咧去宁夏,不等天亮就出发。想听尕妹唱的歌,想看贺兰古岩画……”优美明快的旋律响起,即将离开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来自广东的张大爷伸出大拇指连连对导游说:“游宁夏,不虚此行!”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宁夏旅游业态不断出新出彩,从治沙用沙到旧工业小镇化身影视小镇,再到历史文化沉浸式演艺,宁夏文化旅游现代化新篇章在宁夏山川精彩续写。

  责任编辑:李永红

>>><<<
【作者】:本刊记者 张 筱
【来源】:《共产党人》第19期